高盛事件是多年沉积爆发中国不应做沉默羔羊
高盛事件是多年沉积爆发中国不应做沉默羔羊
高盛事件是多年沉积爆发中国不应做沉默羔羊 更新时间:2010-5-7 0:00:27 从高盛事件分析全球金融监管的变化,在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并不发达的中国,中国金融改革将面临怎样的严峻考验都是值得深思的。因为高盛过早进入中国,涉及的业务也非常广泛,如果说赚钱本身是中性的,但高盛对中国所作所为的手法确实备受争议。 一入江湖,方知水深。江湖老大高盛的“污秽”被暴露在阳光下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不是偶然,而是沉积多年的爆发。
从高盛事件分析全球金融监管的变化,在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并不发达的中国,中国金融改革将面临怎样的严峻考验都是值得深思的。
法国巴黎证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兴动表示:高盛事件不仅仅是高盛本身的问题,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问题。美国通过高盛事件酝酿金融体系再造。
中国不应沉默
高盛被SEC起诉之后,我们看到西方国家主要领导纷纷出来表态,在高盛掘金重点名单中的中国该以怎样的态度示人?
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表示,我跟华尔街打交道的时候,如果问华尔街朋友,高盛、摩根斯坦利认为哪个国家的钱最好赚?答案肯定是中国,第一个,中国很多机构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经验,缺乏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经验。第二个,这些机构往往是国有企业,只要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我们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在讨价还价各方面,我们有时候并不那么介意,反正不是自己的钱。
周春生认为中国不应当做沉默的羔羊:“高盛在中航油新加坡事件里的所作所为,到后来中国大量企业,航空公司和投行在期货交易中蒙受的损失,还有高盛在中国投资几乎很少有失手的,当然一方面有他的专业能力,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高盛通过各种手段以及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他指出:“到目前为止,高盛在中国的各种业务,翻云覆雨做的我觉得是不当得利,我们有必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乘着东风捍卫中国的利益。”
高盛目的就是赚钱
高盛在历史上已经享有非常好的声誉,然而如今的高盛我们又该如何评判他?高盛“欺诈门”事件爆发之后是否意味着高盛道德的破产?
周春生指出,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道德往往显得是苍白的,显得是脆弱的。我们现在对国外大型投资机构,像高盛、摩根斯丹利、UBS等等,他们的专业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绝不能把这些专业机构看成是道德的化身和金融的样本。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外部监管的重要性。
“他是一个逐利的机构,大家说资本是逐利的,高盛玩的就是资本的游戏,所以赚钱是高盛的第一要务,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不能从道德的角度看说高盛是不是应该干的更道德一点。他的目的就是赚钱。”周春生表示。
因为高盛过早进入中国,涉及的业务也非常广泛,如果说赚钱本身是中性的,但高盛对中国所作所为的手法确实备受争议。
那么,高盛对中国的赚钱手法是属于合法赚钱,还是一种不道德的交易?高盛是否已经从高贵的投行变成赚钱的工具?如何看待高盛的做法,是否触及中国的底线?
论坛上曾担任过高盛国际顾问的国研中心研究员李青原针对《证券日报》记者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比较笼统,不能说他所有的都合法,该查的查,该罚的罚,只有通过一些调查之后才可以做结论,很难说他所有东西都是不道德,或者所有东西都是没有问题,这个没有调查研究是没有发言权的。”
结局:高盛只是“淋湿”
奥巴马政府敢与金融集团博弈一把吗?回答恐怕令人失望。
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当地时间周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下属监管部门对高盛公司旗下部门作出处罚,理由是其违反了股票卖空交易的相关规定。高盛公司同意支付45万美元罚款,但其既未承认曾犯错,也未否认。
丁一凡研究员则从国际政治经济的角度剖析了高盛事件,他认为奥巴马实际是代表了金融界的利益,所以虽然奥巴马对高盛开了一枪,不过开的是“水枪”,只不过会淋湿一下高盛而已,最后不会把高盛怎么样。
业内人士指出,奥巴马政府以美国高盛集团涉嫌欺诈为例,强调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称不会为争取共和党人“关键一票”而向金融改革法案“注水”。